南起临安清凉峰、北至浙西大峡谷白马崖的“三尖”是浙西户外徒步的经典线路之一。
“三尖”全程约有10座海拔在1500米左右的大小山峰,因为徒步路线都在山脊上,沿途视野开阔、景色优美,颇受驴友们的青睐。
不过,山区地势险峻、环境复杂,如果没有当地向导或专业人士带路,很容易迷失方向。这些年不少驴友在山区迷路遇险,前几天,又有3个杭州驴友在山上迷路。
10月21日傍晚5点左右,临安昌北派出所接到报警,有3名驴友在穿越童公尖时迷路,请求救援。
报警人是领队,姓谢,他说,这次来“三尖”徒步的驴友都是通过网上报名的,共有22人。当天上午8点,大家从太子尖上山出发,途经马啸岭、花石岗、避风岭,下午1点左右爬到了百丈岭。
按照原计划,大家要继续翻越童公尖,然后往西下山到浮桥村,但这时候,团队里不少驴友体力已经跟不上了。经过协商,7个驴友决定跟着谢继续前行,其他人则跟随另一个领队直接从百丈岭下山。
结果,谢到了浮桥村的山脚下清点人数,竟然发现少了3个人,急忙报警。迷路的3个驴友都来自杭州,2男1女,都是90后。
从百丈岭出发时,3人在队伍的最后,由于山路崎岖、体力不支,他们和领队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开,抵达童公尖附近时,已经看不到领队了。
3人中的小袁(化名)曾参加过五六次户外徒步活动,之前也走过一次“三尖”,他说,童公尖附近岔路很多,也没有明显的标识物,自己当时完全是凭印象和感觉选了一条路,没想到越走越偏,走了一个多小时还没下山。
“发现周围环境变陌生的时候,我心里就开始慌了,觉得可能是找错方向了。”小袁说,天黑了之后山上的路很难分辨清楚,他和另外两个队友一路摸索着前进,最后完全迷失了方向。
由于原本计划是一天的行程,三人都是轻装上阵,包里只带了几瓶矿泉水、几块干面包,连充电宝都没带。走失后,小袁用手机给领队发送了一条定位信息,领队让他不要乱跑,就在原地等候。
山上昼夜温差很大,到了晚上气温只有5℃左右,和小袁一起的姑娘只穿了一件打底衫、一件冲锋衣,冻得直发抖。
“我们从傍晚5点多等到晚上9点多,当时都做好在山上过夜的准备了。很冷,周围又黑,还有动物在叫,我们一直互相鼓励,但心里还是很害怕。” 小袁说,当时他们三个人也走散了,他和女驴友在一起,手机快没电了,身上只剩下很少的水和一小块面包,两人都很饿,但是不敢吃,说好了这些食物和水至少要留到第二天早上。
接警后,昌北派出所教导员吕清良立即启动驴友救援应急预案,组织值班民警、当地向导、北斗救援队和狼行公益户外救援队成立了救援小组。
救援小组共20人,兵分两路,分别从童公尖南北两个方向上山进行搜救。
童公尖海拔1558米,山路错综、山林密布,大部分山体都无路可行,从距离最近的村庄爬上去,也要花三个半小时。
昌北派出所的民警带着柴刀和矿灯,跟着熟悉地形的当地向导,一路劈开杂草藤蔓,艰难地向上攀登。
“我们是从鱼跳村出发的,除了前20分钟有山路,后面基本都是泥巴路,要手脚并用地爬,山上又滑又陡,地图上看看只有2公里的路,走走要2个小时。”参与搜救的民警倪晓平说,不少搜救队员的手和衣服都被荆棘、树杈划破了,还有民警差点从山坡上滚下去。
就连常年在山区打猎的向导潘师傅也说,童公尖远比大家想象中要险峻。
凌晨1点终于找到3个人
姑娘崩溃大哭:“你们终于来了”
民警傍晚7点左右上山,一直搜寻到当晚10点左右,终于在童公尖东北方向的一处灌木丛里找到了其中一个迷路男驴友。看到救援队队员时,他深深鞠了个躬,颤巍巍地说了句:“太感谢你们了!”
由于被困时间太久,加上受到惊吓,他没法说清另两名迷路驴友的去向。
民警只能根据小袁之前发送的定位,继续沿途搜寻。
救援小组的成员一路找一路喊,凌晨1点左右,山谷溪边的一处灌木丛里终于传来了回音:“在这里!在这里!”
民警循声找去,发现小袁和女驴友都坐在地上,冻得手脚发白、脸色发紫。
看到救援人员,姑娘终于熬不牢崩溃大哭:“你们终于来了。”
民警把背包里的干粮和水分给两人,短暂休息后,一行人跟着向导往山下走。
回到山下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,经检查,3个驴友身体状况还算良好,天亮后,三人各自乘车回家。
冷、野兽出没、没有信号, 就算走“经典线路”也有较大风险.。
所谓的“经典线路”,其实就是之前驴友走过后总结出来的线路,因为走的人多,网上攻略也多,所以备受推崇。
一般来说,徒步“三尖”要花上1至2天,以浪广为起点,途经太子尖、上马啸、中马啸、花石岗、下马啸、百丈岭、牛屎石、童公尖等地,以浮桥村或白马崖为终点。
除了太子尖、百丈岭、童公尖“三尖”有明显的标志路牌,途中基本只能靠前人留下的布条和网上的轨迹图来导航。而且,山上岔路重重,一个方向走错,就很有可能迷路。
网上相关的徒步攻略里,都建议走这条路的驴友要“重装上阵”,带齐登山包、睡袋、防潮垫、头灯等一系列装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