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游攻略
旅游动态

彰显“蜀中之蜀” 描绘“画境崇州”

四川崇州,古称“蜀州”,素有“蜀中之蜀”“蜀门重镇”的美誉,历史文化底蕴深厚。2023年9月,崇州市获评第五批“天府旅游名县”。近日,崇州市委书记陈茂禄就崇州市采取了哪些措施推动文旅发展、取得了哪些成果、下一步如何继续推动文旅发展等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。

记者:获评第五批“天府旅游名县”一年来,崇州文旅发生了哪些新变化?

陈茂禄:一年来,崇州以提升建设“天府旅游名县”为契机,坚持守正创新、提质增效、融合发展,推动文旅产业升级发展,城市文化影响力、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。

一是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。我们深入挖掘古蜀文化、唐宋文化,提档升级罨画池历史文化街区、唐风蜀韵旅游景区,推出“唐代游园筵席”“宋代雅致生活”等沉浸式体验产品,让游客在市井街巷中感受唐风宋韵、品味人间烟火。

二是大美乡村展现新魅力。我们开展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建设,“稻田里的熊猫”持续火爆出圈;我们新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村落,天府酒村里感受诗酒文化、木玩村里体验木艺手作、盆景村里逛繁花集市,引领乡村旅游新时尚;我们新推出了诗书耕读、田园野趣、康养度假等一批“农业+”消费场景,让游客体验更加丰富。

三是城市旅游塑造新IP。我们主动适应文旅消费新形势、新需求,塑造了“川藏线318自驾·‘崇’此出发”新IP,常态化举办川藏线自驾游系列活动,让崇州成为川藏线自驾游的首发地;我们依托良好的空域和机场的优势,推出了低空运动的新玩法,让崇州成为西南地区低空运动的首选地;我们掀起了“到崇州游文博”的热潮,焕新打造的罨画池博物馆、梁津艺博馆等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。

记者:近年来,崇州非遗频频出彩出圈,请您介绍一下崇州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思路、举措。

陈茂禄: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竹编(道明竹编)为例。一是做到后继有人。十年前,道明竹编仅剩10余名年过半百的传承人,一度面临断代危机。为把无形的技艺以有形的方式传承下去,我们引导传承人与北京大学等联合编撰了《道明竹编》,引进中央美术学院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平台,推动传统技艺走上学科建设的发展道路,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学习竹编。

二是做到守正创新。近年来,我们一直努力尝试让道明竹编“破圈”,积极推动其与建筑、服饰、装饰、文创等跨界融合,建成了标志性建筑“竹里”,创新设计了胸针、耳环等300余种时尚潮品,开发出黄金面具、中国龙等竹编主题艺术装置,让竹编由“生活用品”转变为“文创作品”。现在,道明竹编已经成为成都市、四川省对外交往中重要的赠礼。

三是做好场景营造。我们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集成打造了展示竹编文化的示范载体竹艺村景区,建成开放百竹园科普基地、放翁书巢等特色场景,运营竹编艺术坊等体验空间,加快建设丁知竹手艺人学园、乡村美术馆等项目,迭代推出非遗研学、森林康养等新业态。

记者:下一步,崇州以文旅为切入口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哪些举措?

陈茂禄: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打造“蜀中之蜀·画境崇州”文旅名片,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助力崇州现代化建设。

一是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。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崇州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底蕴,一方面讲好历史名人故事,将地方志《华阳国志》从纸质的书册建成为立体的场馆,以实景方式呈现书本上的历史人物、记忆中的诗词篇章,让游客产生更强烈的心灵共鸣。另一方面,我们将创新文化旅游体验,策划推出“看崇州·忆乡愁”“寻古迹·品诗意”“玩非遗·话蜀韵”等主题旅游线路,让游客感受独具魅力的“蜀中之蜀”和风景绮丽的“画境崇州”。

二是推动文旅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。我们将以文旅提升乡村产业质效,依托天府粮仓大美景观和天府农耕文化内核,一村一品、因村制宜培育农耕体验、研学科普、乡村总部等新业态、新产业,把“稻花香里说丰年、听取蛙声一片”的田园风光转化为富民惠民的美丽经济。我们将以文旅拓展工业发展空间,做精家居工业游等点位线路,推动旅游提品质、家居拓市场;以低空旅游为切入点,延链发展航空装备制造、培训运维等产业环节,加快培育壮大低空经济新产业。我们将以文旅促进县域商业升级,围绕满足游客对“吃住行游购娱”的品质化需求,着力引进更多首店、名店、旗舰店,全面提升县域消费的品质。

三是推动文旅与城乡融合发展。我们将把旅游元素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,按照“景城一体、城景相融”的理念,高水平推进高铁商务区、罨画池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片区开发,让新城充满时尚感,让老城氤氲烟火气,进一步提升城市颜值气质和功能品质。我们将加快建设稻乡环线等4条农旅融合示范带,从点、线、面发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啥信息旅游网 » 彰显“蜀中之蜀” 描绘“画境崇州”
分享到: 更多 (0)